丹大帝國

過了開路經費這關,孫海先生的神通級政商關係就可以繼續發威了。一九六〇年中華民國政府和日本簽訂的「台日貿易計劃協定」,台灣每年可以輸往日本兩百萬美元的檜木。這保障了孫海先生從丹大林區砍出來的檜木絕對有通路可以銷售。而這筆生意就此持續了約十五年。

一九七一年,明治神宮原本以阿里山檜木建造的鳥居遭雷擊,日本人特地跟台灣丹大林區孫海先生的振昌木業購買了一千五百年的扁柏去建新鳥居。這是振昌最有名的一筆交易。這裡有張臉書公開照片是一九七一年變成鳥居之前的扁柏,當時它靜靜地躺在丹大林道出口端合流坪的卡車上。有資料指出這次日本人一共採購了十一根長度在十六到二十四公尺之間的檜木原木。

ImgurL君提供的明治神宮鳥居照片

雖然喜歡跟日本人做生意,但孫海先生跟有森林永續經營概念的日本人是不一樣的。孫海先生做低價木材出身,所以他的作風是看到是樹就砍,絕不是只拿高價值的檜木,他一定是整片山全砍,砍到禿黃一片。既然會砍到其他的樹木,有商業頭腦的孫海先生就順便經營起一條龍的工廠,一點木屑都不會浪費。

在標下丹大林道之後,孫海先生立刻開始思考要怎麼處理原木。於是孫海先生的振昌木業在水里旁邊的車埕大肆購地,建立了丹大帝國的平地首府。他在這裡建立了鋸木廠、加工廠和貯木池等等設施,然後利用日本人當年開闢來蓋發電廠的集集支線鐵軌,作為加工後木材及製品對外的運輸管道。

維基百科的作者群這段寫得更詳細^1──

孫海從伐木、運輸、貯木到加工,一條鞭作業,把每一棵樹木的用途發揮到極致。原木用來建築,邊皮材再製成合板和木心板,成為室內裝潢的重要建材。為提高木材品質必須將原木的油脂排出,過程中提煉出精油加上樹葉也能提煉出精油,再將精油賣給日本的化妝品公司。此外,廢材和樹皮賣給造紙廠製成紙漿,木屑則製成原子炭,早期在瓦斯尚不普及之前,原子炭是木炭之外,重要的家庭燃料。因此在車埕,振昌木業的廠房櫛比鱗次,鋸木廠、合板加工廠、製炭廠應有盡有,單在廠區工作的員工有六百多人,幾乎車埕的居民都在此工作。若再包括山上的伐木工和運輸工,以及道路維護工,則多達三千多人。

如果一切都是照林業單位的規定,砍樹後就造林,那麼孫海先生就不會留下這麼多爭議了。事實上,當年丹大林道周邊砍伐過後的土地,後來並不是造林等著數十年後採收,而是進入回收期更短的經濟模式──這些伐木後的土地有很高比例成了果園、菜園和農場,而孫海先生還要求林務單位改規定讓它合法化,當然這很難有求必應。

Imgur

翻攝人間雜誌第二十三期第四十二頁,賴春標先生所拍攝的照片。丹大林道伐木後整地準備種高麗菜之情況。

而以上這些居然還不是他的丹大帝國最爭議的部份。引述張景森先生的一段文字來描述當年山上的狀況^2──

據當地布農族說,不少種菜者勾結地方黑道,偷伐巨木和樹頭做奇木桌,利潤十分可觀,而山上的巨木和殘餘老樹頭被盜走之後,這些人就放火燒山,可塗銷列入帳冊管理的樹籍,盜林證據也可以一筆勾消,然後將森林火災歸咎於原住民打獵生火,抓原住民來扛罪,然後藉此銷案。

忿恨不平的原住民忍無可忍,終於放了一把火,將木造的孫海橋燒掉,想要斷掉黑白兩道盜林者的路。沒想到一九六九年,政府竟然將它改建成水泥橋,名字居然也還叫「孫海橋」,讓盜墾盜林者額手稱便。當地的布農族友人抱怨新橋說,「這種橋燒都燒不掉」!

若張景森先生沒有寫錯前後的時間點,那就表示種高麗菜這件事幾乎是在最前期就有,還不是到後期才發生。但這部分畢竟也還只是傳聞,目前無法完全證實。

就算這傳聞屬實,也不是指控孫海先生是個黑道人士,只能說他的丹大帝國組成份子有些複雜而已。整體看來孫海先生就是個商人,一個擅長搞政商關係的商人,一個什麼錢都不放過的商人。即使他有捐過一些錢,那頂多就說他也是個慈善家。但要幫他營造個有生態概念的先知形象那就太誇張^3了。


^1 引自維基百科─孫海網頁。

^2 引自張景森先生──孫海橋的故事一文。

^3 包含楊順發先生──車埕撫今追昔憶大伐木年代一文在內的一些報導,都稱讚孫海先生有「植林」的概念,說他砍一公頃種三公頃樹苗云云。但如果看過當年八林班七彩湖登山口的樣子,絕對不會有人相信那裏真的有造林成功。這有幾種可能。第一,他真的試著種過三公頃,但那些樹苗全死了。第二,他真的試著種過三公頃樹苗,但是在別的地方。第三,他有過植林的想法,但其實沒有真的去種過樹苗。第四,他根本沒有過植林的想法,是有些人想辦法在幫他說好話。不管是哪一種狀況,以結果論來看就是孫海先生的造林完全是個失敗。而且到了丹大帝國的後期,根本就是故意造林失敗,因為要轉租給別人當農場。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