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農場的一棵怪樹

二十八年前,一九八八年的春天,高中時代的我和同學安排了一趟武陵農場自助旅行。那天,我們沒有花錢叫計程車,但運氣也很差,居然沒有便車可搭。我們只好沿著公路,徒步從農場的公車站走四公里到武陵山莊,再走向桃山瀑布。當年還沒有封溪保育櫻花鉤吻鮭這事。往武陵山莊的公路沿著七家灣溪畔鋪設,有一大段路就開在溪流的旁邊,也沒有柵欄隔絕。

那是個炙熱的正午,當時快熱昏的我們很自然地走到溪邊,脫下鞋子泡腳降溫。溪畔有一棵非常高的樹,印象中約有三十至五十公尺高,但它卻沒有多少葉子,無法提供任何樹蔭。它就像一根高大的旗竿,但上面沒有旗子,沒有任何人為的外掛物,似乎就只是為了某種特別的審美觀被人削成像一支鉛筆那樣。

雖然我手邊沒有留下當年的照片,但好奇怪,照片中這個場景卻一直烙印在我心裡──藍天、高瘦的怪樹、清溪與曾經青春無敵的高中生。

二年前,我們在櫻花季好運地搶到武陵山莊的房間,一家三代齊去賞櫻。當車子開到雪山登山口的叉路附近時,我看到遠方七家灣溪畔有一片盛開的櫻花。我們很高興地停車,步行穿越果園區前去照相。但到了那附近仔細一看,才發現櫻花樹到真正的溪畔還有一面圍籬擋著,那應當是保育櫻花鉤吻鮭的封溪設施。

心裡念著七家灣溪的清澈流水,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多前所看到的那棵怪樹。退到比較空曠而視野較佳的果園區一看,喔,原來它還在,還是印象中那麼高。但它的側枝似乎比當年活躍了些,晚冬的細枝上沒有葉子,卻結了些果實。它矗立在圍籬的另一邊,我沒有機會走近去觀察。此時身旁還有家人陪伴的我,也不可能做出太誇張的行為。

Imgur原來它還在,還是印象中那麼高,但側枝似乎比當年活躍了些,晚冬的細枝上沒有葉子,卻結了些果實。

回到家整理照片的時候,一個念頭忽然閃過,我這才想通那棵樹的存在搞不好代表了一段複雜的歷史故事,它一點都不單純。以前我對於山區的歷史和動植物並沒有太深刻的認識,所以沒辦法理解這點。但現在我不再是當年一無所知的那個高中生了。

武陵農場這裡原本應當有一大片森林。當年葡萄牙人迸出福爾摩莎這個稱謂的時候,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在海上航行經過的時候,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連平原地區也都是茂密的森林,山區的原始地貌當然更不會是一片光禿禿的。但,是誰把這片森林砍掉並闢建為農場的?是原住民?是日本政府?還是我們中華民國政府?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台灣高山地區的歷史,特別是從「無記載」到「有記載」的這段過程。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